削高补洼抚平价差
A满满“正能量”的背后
玻璃贸易商高士强外号“玻璃强”,是玻璃期货上市之初,记者在沙河玻璃市场结识的。彼时,由于错过了玻璃期货的首次交割(当时市场还是升水格局),有好多贸易商后悔不已,“玻璃强”就是其中一员。
谈及当时的情景,“玻璃强”坦言,“不是市场不给机会,而是当我们有意识时就已经晚了,对于新事物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此后,随着玻璃市场贴水格局的形成,玻璃行业可谓一波三折。“整个行业利润1.4亿元是怎样一个概念?甚至连过去一个玻璃厂家的利润还不如。”“玻璃强”感叹道,经历了大跌之后,市场的心态变得很脆弱,每一次价格的调整都会引起贸易商的恐慌。
而现货市场的恐慌令不少贸易商将目光逐步转移到到了期货上,寄希望于这个“避风港”。自去年以来,每到沙河地区调研和开会,记者经常能够看到“玻璃强”的身影。不仅是沙河地区,湖北的玻璃贸易商也积极参与其中,在近两年玻璃期货市场的参与群体中,贸易商的占比有了明显的提升。
玻璃企业更是担起了玻璃期货市场“领头羊”的角色。目前,沙河地区共有玻璃现货交割厂库五家,分别是安全、大光明、德金、迎新和正大,是现货交割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不仅交割厂库参与套期保值积极,最主要是政府和沙玻集团等管理部门也积极支持本地生产企业和贸易商参与期货交易和现货交割等工作。而湖北地区的长利和亿钧作为玻璃期货的“好学者”,也成了近两年玻璃期货交割的“主战场”,玻璃企业和贸易商在期货市场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现货市场中,沙河玻璃产业也在以实际行动证明着“中国玻璃城”并非浪得虚名,“红红火火”的市场彰显出勃勃生机。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沙河玻璃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原来的格法到浮法,再到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沙河玻璃的产业升级之路越走越顺,同时也给庞大的浮法玻璃原片找到了提升附加值和增加综合竞争能力的小康道路。
另外,产能规模控制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目前沙河玻璃浮法玻璃生产线控制在35条左右,规模以上的深加工企业600余家,形成了消耗本地玻璃原片产能40%左右的深加工能力,并且计划在未来提高到本地深加工率60%左右。
从曾经的价格洼地到现货市场风向标,沙河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过程。“其内在动力来自于本地深加工产业链的日益完善和增加,以及玻璃原片品质的逐步提升。”中国玻璃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没有完善玻璃产业链之前,沙河玻璃原片只能依靠低价外销到周边市场来消化其庞大的产能,但在近几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后,各区域间的价格差异逐步缩小,玻璃销售半径渐渐缩窄。沙河地区依靠快速发展的深加工产业,有效避免了供需矛盾加剧带来的价格变化。
“沙河现货价格竞争力的增加并非是简单的产业链延伸,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上述负责人称,在沙河深加工企业中涵盖了磨边、制镜、装饰装修加工、低辐射镀膜玻璃加工等各种工艺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本地区玻璃产品在质量上要有一定的提升和稳定。同时,生产企业在降低成本和稳定生产工艺等方面也想尽各种办法,以增强自身优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沙河地区玻璃现货价格高出150元/吨左右,而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与去年持平,甚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库存角度看,沙河地区生产企业的库存普遍偏少,生产企业产销情况也好于其他地区。”
B昔日“高地”风光不再
2015年,记者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玻璃产销市场,各市场展现出不一样的景象。在东北,是经历重新洗牌后市场走出低谷,充满乐观预期的景象;在沙河,处处流露着深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带来市场转型升级的喜悦;在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都说“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但随着今年以来三地区玻璃价格的“一落千丈”,曾经“高地”的风光已黯然失色。尤其是华南地区,以产业鼻祖自居的当地玻璃深加工企业对“外敌”抢占市场的担忧情绪越来越浓。
记者了解到,西南、华东和华南市场曾经作为全国玻璃市场的“高地”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西南市场最大的特征是封闭,供需面受其他市场的影响较小。尽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玻璃需求难以匹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但受益于当地玻璃产能规模较小,同时,华北、华东等主产区玻璃输入困难,西南市场供需始终处于平衡,玻璃价格稳居高位。
华东地区是传统的玻璃主要产地,受益于经济发达,对玻璃的需求也大,能维持供给平衡,故而价格话语也强。
相比之下,华南“高地”的支撑更多来自于下游需求,作为全国玻璃深加工和出口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华南市场向来以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端化著称,无论玻璃的品质还是市场价格均优于其他地区。
然而,在近几年来玻璃产能整体扩张以及房地产、出口等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下,玻璃基本面持续下滑,“高地”优势不再。
“西南市场的高利润吸引了信义、武俊等企业的入驻,近两年来有多条新建生产线点火投产,供给大幅增长。同时随着华中地区产能扩张的加快,华中玻璃流入西南的数量日益剧增,加剧了西南市场供需的恶化,引发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最终,西南市场供需平衡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玻璃价格持续下滑,不再是全国市场的‘高地’。”中信期货分析师张骏如是说。
与此同时,华南市场这座“高地”近几年来也逐渐丧失了往日的光彩。张骏解释说,一方面,在国内房地产投资持续放缓的影响下,建筑玻璃和装饰玻璃需求不断萎缩,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也抑制华南玻璃出口的增长。内需和外需的双双下滑对华南玻璃市场形成重创。另一方面,伴随着华北、华中等地区玻璃深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华南市场的高端优势不再明显,当地企业的市场份额正逐步被沙河企业等后起之秀瓜分。
据了解,由于区域间去产能和产业升级脚步的不一,各地市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过去房地产建筑需求的上升拉动玻璃等建材行业快速发展,现如今房地产经济的没落也倒逼玻璃行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张骏认为,在这场整个行业的洗牌过程中,区域市场或企业势必要遵循“快则进,慢则退”的法则。
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供需错配导致玻璃行业步入萧条,企业全面去利润化,缩小了“高地”与“洼地”之间的差距。此外,产业转型升级支撑行业继续前行,助力中下游企业摆脱困境,缩小与上游企业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