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中国建筑面积约为500亿平米,幕墙占比约为5%,每年新建幕墙约为9000万平方米。若以每平方米3元的低收费标准、每年清洁一次的清洁频率计算,国内的幕墙清洗市场规模约在75亿元人民币以上。为这30亿平米玻璃幕墙提供机器清洁服务,会是个好生意么?
一、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建筑面积为500亿平方米,其中幕墙占5%,每年新建幕墙达9000万平方米。
若以每平方米3元的低收费标准、每年清洁一次的清洁频率计算,国内的幕墙清洗市场规模约在75亿元人民币以上。若将可迁移的高空墙体粉刷的市场规模考虑在内,市场规模会在百亿以上。
近年来,一二线城市政府纷纷以政府令的形式对高楼外立面清洗作了明确规定,对违反政令的物业会进行处罚,也使得市场付费能力大幅提升。总体来看,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的政府,基本要求玻璃幕墙至少每年清洗一次,遇到重大庆典或者国际性、全国性大型活动等特殊情况时,也会要求统一清洗。
为了验证市场需求,我们也咨询了北京泰康金融大厦(38层)的物业,对方表示大约每年清洗一次。我们在网上查询了北京的外墙清洁服务公司对外报价,收费价格依据层高从3-5元/平米不等,非正规渠道价格可能会减半。若考虑少数物业可能会实际不遵循规定,少数物业可能会多次清洁,若以此计算,市场规模很可能会在75亿左右。
二、市场痛点
这个有可能在百亿规模的市场,却一直主要依赖三种清洁方式:常见的蜘蛛人一人一绳一板一桶的常见方式;通过升降平台、吊篮等工具承载清洁工清洗;楼顶吊索轨道系统将插窗机对准窗户进行清洁。前两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第二种作业成本高;第三种初期投入高,还需要在建设时就将擦窗系统考虑在内,因此并不现实。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是”蜘蛛人“人工清洗。高空幕墙清洁行业的从业者被称为“蜘蛛人”,属于高空作业,是高风险的职业,属于5类、6类人群,保费较高,很多“蜘蛛人”无保险,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自身权益很难保证,清洁服务公司和物业可能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关于高空作业事故发生率,并没有公开的数据。但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空作业事故发生,其中死亡率高达80%以上。随着80后、90后成为劳动主力人群,作为高危行业,高空作业行业也将面临招聘难题。来自58同城的数据显示,在超高工作强度及工作危险性的双重作用下,高危职业用工缺口逐年扩大利用机器取代人工已是大势所趋。
三、高空玻璃幕墙清洁机器人的研发难点
不过要研发这样一款可以替代人工的高空幕墙清洁机器人并不容易。从总体设计要求来看,需要满足以下功能:
其中,移动功能、越障功能的实现难度都不低。移动功能的难点在于机器要能够适应玻璃、金属、粉墙等多种壁面材质、能够在曲面等壁面行走、姿态控制。越障功能要求机器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跨越窗框等障碍物,有些还需要实现地面到壁面、壁面到壁面的转化。曲面壁面行走依然是目前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想办法研发通用型的机器,一种是针对不同的材质研发不同的机器人。前者更适合于商用,后者技术上更容易实现。
其实关于高空幕墙清洁机器人,国外的研究早已有之,德国Skywash、日本BE、德国SIRIUSC、美国SkyWasher都推出过不同的商用方案,但都未能大规模推广开来。
国内清洁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资料显示,自1988年以来,上海大学先后研制了玻璃窗清洗机器人和球形爬壁机器人,不过安全性不是很好。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是国内壁面移动机器人研究较早的单位,在国家“863”智能机器人的支持下,但越障和面面转换能力较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研制成功了WASHMAN、CLEANBOTⅠ、SKYCLEAN、“灵巧型擦窗机器人”、“吊篮式擦窗机器人”、“蓝天洁宝”等系列幕墙清洗机器人样机,各方面性能有所提高。
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这些产品并未能商业化。我们猜测,原因很可能是这些机器人产品的通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并未能达到商业要求,中国人口红利未消失使得机器自动化的优势并不明显,玻璃幕墙自愿清洁造成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现阶段,随着一些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成熟与性能提升,中国用工成本上升,政府将高空幕墙玻璃清洁工作纳入政策管控范围内,这个行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土壤。目前国内ispider、Placebot、R-Storm、ClearGo、历途科技等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几家公司基本选择了自研设备,与第三方清洁公司合作提供清洁服务,但目前还未有公开的商业落地案例。
这个理论上成立的市场,也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就如上文提到的,目前各公司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行业内还没有成型的已经被验证的产品形态,也缺少理论上更适用于商用的通用型产品形态;目前几家公司均处于产品研发或者产品研发刚刚结束的阶段,均未商用,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待验证;几家公司基本上采用了与第三方合作提供清洁服务的模式,从财务模型来看这是否是这类公司的最优商业模式,也有待验证。另外,一个75亿规模又区域性强的市场,若要出现大公司很可能需要横向或者纵向业务拓展。36氪也从多位投资人处获悉,一些VC从2015年就陆陆续续看过该领域的一些项目,但实际投资的并不多,多处于观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