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个普通的数字,可就是这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数字,却成为2011年下半年建筑铝型材行业最为敏感的数字。
自今年5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在国家质检局、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家工商局等九个部门联合推出的《2011年全国建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要点》指导下,对全国各地建筑市场开展了检查。检查中发现,部分地区的建筑市场存在以次充好的铝材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建筑的安全,影响了铝材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9年4月1日实施的国家GB/T8478-2008《铝合金门窗》规定:"铝型材壁厚不低于1.2毫米"。但在此次检查中却发现,部分相关铝材产品壁厚不达标。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也不是近两年才出现。虽说前几年一些铝型材生产基地对铝型材市场也进行了一次整治,但远不及这次整治的力度大。这次整治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让一些生产经营低质伪劣产品的企业和经销商"伤了筋,动了骨"。
恶意竞争致使薄料铝材层出不穷
从专业技术层面上讲,建筑铝合金型材是空腹薄壁型材,其壁厚是有最低限度的。太薄的铝型材的抗压变形强度就会大大减弱。新的《铝合金门窗》国家标准已规定,铝型材壁厚不能低于1.2毫米。也就是说,普通铝合金窗结构型材的主要壁厚不应该小于1.2毫米,门结构型材的主要壁厚不应小于2毫米。目前低于这个标准的"薄料"铝材仍一直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国家标准定的太高,还是部分铝材厂家偷工减料,不得而知。几年前, 市场上就出现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0.6毫米的型材。采用0.6毫米厚的型材做的铝合金门窗,难道不存在安全隐患?可市场上仍大量存在这类产品。
铝型材市场上出现的"薄料"铝材现象,其成因是很复杂的。从远处说,早些年,在国家相关标准还没有出台之前,由于处于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一些小型铝材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便将"薄料"带入铝材行业。随着铝型材行业的发展、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一些发展起来的企业便开始了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逐渐放弃"薄料"的生产。但目前仍有一部分企业从事着"薄料"的生产。在"薄料"和"厚料"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铝型材产品便处于鱼龙混杂的市场格局中。
现今,随着各地城市建设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铝型材生产企业布局全国的进程已加快,铝型材生产企业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二、三线城市与农村市场在短期内对低档铝材产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一些企业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放任"薄料"铝材大行其道。
此外,目前建筑铝型材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并不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铝型材(特别是建筑铝型材)行业是"三高一低"的行业, 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进行规模化生产以提高产量。近两年,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企业加大对生产技术方面的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得众多型材产品的出口受限,也使铝型材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为了巩固和抢占市场,部分铝材生产企业与经销商便开始打起"价格战"。对于铝型材产品而言,一旦打起"价格战",产品质量便无法保证。企业为了能抢占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便减少了型材的壁厚, 以次充好。正因如此,低于"1.2毫米"的"瘦身"铝材便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薄料"铝材企业日子难过
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民用与城市建筑的不断涌现,铝型材生产企业,特别是建筑铝型材生产企业,所销售的每一根铝材都关系着消费者的利益与安全。
铝材生产企业要进入良性的竞争,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靠牺牲产品质量、以次充好、打"价格战",是不可取的。对于市场产品的低价竞争,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有了这样的感叹:1998 年,中国摩托车以不及日本四分之一的超低价,迅速拿下了越南市场,但几年之后,中国企业在越南的摩托车市场便全线溃败,与此同时,日本摩托车又重新占据了越南市场。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究其原因,就是产品"价格战"所导致的后果。众所周知,"价格战"是企业以牺牲产品利润为代价的。在产品原材料、国内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原本就没有多少利润的产品出现了负利润,
"全线溃败"就成了必然。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企业自身。
打"价格战"是行业企业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不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做法。企业要想以低价产品去占据市场,维护自己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品牌影响方面狠下功夫。企业如果仅靠降低产品质量、以低价产品去抢占市场是发展不了多久的。
2011 年的中国企业人力成本较2009年已上涨了20%。从2010年开始,国内的众多铝型材生产企业便明显感觉到了通胀压力。为了应对各方面的压力,部分铝型材市场的"薄料"又有了抬头的趋势。企业企图通过"薄料"来转嫁通胀压力。但这种牺牲铝材质量、以次充好的方式很快得到了市场的"惩罚"。在2011年建材市场的整治行动中,这些不合格的铝材经销商与生产商均受到了严厉的打击。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在此次整治行动中,生产企业多年建立的品牌影响力也受到了重挫,而经销商则受到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对铝材厂商来说,靠"瘦身"铝材去欺骗消费者,无疑是自掘坟墓。建筑铝型材是关系到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材料,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安全。铝型材壁厚不合格,将导致产品的抗外力强度减弱,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使用安全。如果铝材厚度不达标,就容易发生弯曲变形,遇到强风和外力,就容易使门窗玻璃脱落,产生伤人事件。
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对铝型材的需求已越来越大。但普通消费者由于对铝材接触的少(如果不是盖房子,平时几乎就没接触),对铝型材产品的性能也知之甚少。消费者的知情权主要掌握在经销商和生产商手中。而价格又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要素之一,如果经销商不作正确的引导,一味强调低价,消费者就会被价格所迷惑,从而忽视产品的安全性能,带来安全隐患。
经营者向消费者推荐不合格产品时,表面上是满足了消费者"花小钱,办大事"的心态,但实际上却是"花钱买安全隐患"。这种隐患的危害性,消费者是不清楚的,但经营者却是十分清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营者是在危害消费者的利益。有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的需要促使了"薄料"市场的出现。事实上,是经营者为了自已的利益,进行了不当的诱导,从而让消费者迷失了方向,促使"薄材"市场的出现。消费者是无辜的。
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铝材企业应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这种良好的竞争环境要照顾多方面的利益。只有照顾到多方面的利益,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这个行业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
此外,铝材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做"好产品"和"做好"产品。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必须走品牌路线,加大铝材新产品的开发。中国虽是建筑铝型材生产大国,但却不是建筑铝材生产强国;中国铝材有的是"中国制造",但却缺少"中事实上,中国建筑铝型材产品的发展空间至少还有20年。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靠钻政策空子是不行的。不论是针对国际市场,还是针对国内市场,企业都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国创造"。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铝材遍布全球各个国家。中国铝型材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铝材是如何获利的呢?有业内人士表示:早些年,中国的铝材出口,可以获得国家13%的出口退税。所以,很多国内铝材生产企业将大量铝材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出口。企业并不关注铝材出口到国外能挣多少钱,而是关心企业出口的铝材能获得多少出口退税。事实表明,在有13%退税的情况下,企业每出口1吨铝型材能挣2000元。这不是铝材出口到国外市场挣的2000元,而是靠中国政府退税挣的2000元。这2000元钱是中国政府的钱,不是出口到国外挣的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国内铝材企业纷纷以低价格出口铝材,去抢占国际市场。结果是:企业以低价出口,严重扰乱了对方的铝材市场。所以,近些年,中国建筑铝材屡次面临世界众多国家的"双反"调查。另一方面,在国家逐步取消或降低铝半成品出口退税的预期下,那些凭借低价抢占国际市场、靠出口退税政策赢利的企业,将越来越难发展。
铝材市场空间还有20年,品牌建设须加强
铝材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
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民用与城市建筑的不断涌现,铝型材生产企业,特别是建筑铝型材生产企业,所销售的每一根铝材都关系着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与安全。尤其是在建筑的安全方面,容不得企业有丝毫的弄虚作假。在建筑铝材的使用方面,能用1.2 毫米厚的铝材就不能用0.98 毫米厚的铝材。由于消费者对铝材产品的认知度有限,因此,每一个铝材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较强的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铝型材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无论是对铝合金产品本身的研究,还是对门窗料结构的开发,都需要加大投入。铝型材生产企业不能把铝材当成白菜卖。企业如果不持续创新,其产品就有可能变成白菜了。
企业应突破制造,做真正的"中国创造"企业。"凤铝"近年来研制的"无铅6020A 变异铝合金"已入选国际牌号。以"中国研制"的身份在国际变形铝及铝合金国际牌号注册表中的国际牌号就是其代表,也是中国铝材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国铝材企业还需要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法宝,它不但能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而且还能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并且还能让铝型材产品本身增值。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不能急功近利。那些"傍名牌"、"打擦边球"的经营方式是不可取的。企业不能为了建设品牌而去做品牌,而应该为了做好产品去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