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30年风雨兼程、不屈不挠的前行,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建材工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技术落后、靠引进他国设备,到如今拥有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从最初的步履蹒跚,到如今的自立于世,建材工业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坚定的道路。
在解放初期(1949年),我国的建材工业是非常落后,水泥工业产量仅66万吨,多数为湿法回转窑、小型立窑生产;玻璃产量仅为92万重量箱,且采用的是落后的垂直引上的池窑生产;卫生陶瓷产量仅为6000件,建筑陶瓷产量仅为2300平方米。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的建材工业相较于解放初期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陈旧、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到6524.1万吨,几乎全为立窑、湿法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质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玻璃产量达到1784万重量箱,卫生陶瓷227.8万件,建筑陶瓷545.8万平方米。
为提高建材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交通、港口、水利及国防工程等的需要,促进国家经济建设,1978年国务院领导在《关于立即着手加速发展建材工业的报告》中指出“要把建材工业搞上去”,并在1996年将建材工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着力发展。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建材行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不断进步,已成为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产品配套能力较强、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材料和制品工业:水泥产量13.5亿吨,为1978年的20.8倍,新型干法比重为55%;玻璃产量达5.3亿重量箱,为1978年的29.7倍;卫生陶瓷14311万件,为1978年的62.8倍;建筑陶瓷500995万平方米,为1978年的917.9倍。
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掌握核心技术
改革初期,我国建材工业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技术人员配备也极度匮乏,国内还不具备自制成套设备的能力。为解决技术瓶颈,尽快追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我国建材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勇于创新,利用各种机会引进外资和当时国际上最先进、最大型的水泥玻璃陶瓷等装备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并认真进行消化吸收,提高转化后用于我国的建设项目,并不断改进、创新,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研制出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
我国建材为业主要通过与国际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公司合作,引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国际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公司:
1978年,我国首次从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和三菱重工业公司各进口一套日产4000吨的熟料窑外分解窑新型干法成套设备,成套设备的进口迅速提高了我国新型干法技术研制开发水平。通过对国外设备的消化、吸收,我国科研、设计单位基本掌握了预分解窑干法技术,设计出日产700吨~2000吨熟料生产线成套设备,用于上海川沙水泥厂和北京水泥厂的新建和扩建,使我国新型干法技术取得新进展。
外资项目:
1993年,我国通过引进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华新水泥厂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百年老厂焕发新颜。
1994年,铜陵水泥厂开工建设一条日产6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这是我国建材行业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生产线主机设备从丹麦史密斯公司引进,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70万吨、商品熟料60万吨。
1995年,在引进韩资建设山东泗水大宇水泥厂时,我国要求引进当时国际上最先进、最大规模的日产7500吨生产线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并要求韩方组织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40名工程师和专家赴韩国学习,由德国Polysius公司专家负责培训,用计算机设计这项工程。在这个工厂投产前,各国外公司来现场安装调试,我国70余名专家也一起共同参与安装和调试各项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而学习和掌握了有关核心技术,为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今后开发先进装备打下了基础。
大型企业集团:
2004年,海螺水泥集团在湖北省池州和铜陵兴建2个日产10000吨的大型水泥厂。因为有了以往引进外资建厂的经验,海螺水泥集团同时向德国Polysius公司和丹麦史密斯公司招标,在两家公司的竞争中,海螺水泥集团得到了最好的技术装备和最合理的价格。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和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技术人员和专家通过参与这两个厂的设计和调试,获得了项目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调试和生产管理的能力,为我国今后开拓国际市场作好了充分准备。
我国庞大的水泥市场和发展商机,也吸引了国际著名水泥集团公司来华投资建厂和收购中国现有水泥厂,如法国Lafarge水泥有限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通过优秀的战略布局和良好的管理,占据了西南4省的市场主导地位,目前共有16个熟料厂,熟料总生产能力达到1506.6万吨;瑞士Holcim公司从1999年开始通过认购华新水泥股份,并不断增持,于2008年年初正式入主,成为控股股东;我国台湾的水泥公司1994年在江苏镇江建设了日产6000吨生产线,2004年对大陆市场进行考察,2006年建成投产,正式进入大陆,目前在广东、广西、江苏、福建布有生产线或粉磨站,熟料总产能达到1472.5万吨。
国际水泥大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装备,而且显著提高了工厂的管理水平,降低了公司各项费用,这些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泥企业的管理水平。
开拓国际市场成绩斐然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建材企业基于自身精良的技术装备开发力量、优质的技术服务和良好的商业信誉,促使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玻璃、新型建材等工程总承包、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业务快速增长。
1990年12月,我国第一条出口印度尼西亚日产3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中国浮法玻璃成套技术和装备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又相继向印尼、印度、越南、孟加拉、伊朗、乌克兰、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浮法玻璃成套技术和装备,出口浮法生产线规模从300吨级发展到800吨级;从仅承担工程设计到工程总承包和交钥匙工程,浮法玻璃生产线主要工艺设备与所需配套材料,从进口商要求国外采购到85%~90%由中国制造或生产,浮法玻璃成套技术和装备的市场从东南亚、中亚到非洲大陆不断扩展,我国浮法玻璃成套技术和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浮法玻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材集团与中国建材两大央企成为建材行业走向国际的代表。中材国际的客户遍布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各大洲,世界主要水泥生产商均将中材国际列为主要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的供应商,中材国际已成功从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型到以国际市场为主,每年新签合同中,国际市场约占70%。中国建材以沙特北方、约旦北方、土耳其大型水泥线,以及印尼、越南、埃及大型玻璃线、俄罗斯、越南、埃塞大型纸面石膏板线等为代表,相继承建并竣工一批规模大、合同额高、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大型项目,项目遍及中东、非洲、独联体、东南亚、蒙古等地区。
建材工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点是全套水泥装备的出口,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玻璃、陶瓷的需求量很小,而对水泥的需求量大,并非常迫切。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出口日产700吨和日产2000吨熟料成套设备,到90年代出口成套设备并承包工程建设的马来西亚沙捞越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我国水泥工业设计院很多技术专家经多年参与建设外资项目,学习和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我国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工艺设备包括大型回转窑预热器、篦冷机、辊式磨、破碎机、收尘设备和各种运输机等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领域,都已获得了知识产权,形成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向国外出口自己生产的成套大型水泥生产设备就顺理成章了。
2005年,中国建材装备有限公司和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联合总承包建设的阿联酋联合水泥公司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是我国在海外总承包建设的首条万吨水泥生产线。目前,国际上新建成的8套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中,有5条是由我国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的。
2006年,中建材国际装备公司在安曼签订两条日产6000吨水泥生产线工程总承包合同。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出口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材国际旗下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在经过与著名的全球公司激烈竞争之后,成功签署了土耳其Tracim年产18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工程设计和成套设备供货合同,并以欧洲标准执行这个项目,标志着我国的水泥技术设备已可以满足欧洲国家标准的要求。
2007年,中国中材国际签约美国佛罗里达SCC日产4000吨水泥生产线总承包项目,合同总金额4200万美元,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装备首次整体进入美国市场。
2008年,我国在国外承包日产5000吨~10000吨熟料生产线共计55条,总金额约95亿美元。
另外,目前我国不仅是成套设备出口的承包商,而且是生产设备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具备了年供货量超过20万吨的能力。2006年,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为25%,2007年为30%,预计今年将超过30%,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如法国Lafarge今年在中国采购了价值60亿元的水泥设备,这些由我国制造的设备将出口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三十而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建材工业从最初的引入其他国家技术与设备,到以“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为切入点,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建材工业要稳定商品出口,必须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水平发展,严格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严把质量关,建立良好国际信誉。随着我国建材工业技术、质量水平不断成熟与提高,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市场,特别是水泥设备的出口和生产线的建设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水泥工程市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