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在科幻电影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清晨的阳光,窗帘徐徐拉开,智能管家提示你今天的天气、空气指数,并为你搭配最适宜出行的衣服;灯光、屏幕、空调、音响,房间里的一切都能听懂你的话,为你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随着5G技术普及、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助力,智能家居行业快速发展,产品功能更加完善,电影里的场景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配置率较上年增加15.1%,达到84.2%。智能家居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新宠”。
【智能家居走入生活】
提起智能家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智能门锁。作为智能家居的入门级必备产品,智能门锁既把人们从沉甸甸的钥匙串中解脱出来,再也不用担心被锁在门外;又通过猫眼防盗设置、安全警报等方式真正实现家庭防盗。智能门锁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因此受到很多初次接触智能家居的顾客青睐。
根据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CSHIA)发布的《2020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用户生活中,以智能门锁、智能安防传感器与智能摄像机为产业链鳌头的智能安防,成为用户首选的智能家居,用户需求度占比达到92%。智能语音与智能网络紧随其后,分别占比83%和71%,而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度最低,仅占21%。
在智能家居逐渐得到人们接受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智能家居在生活中的使用仍存在局限性。由于时代、技术与产品形态的限制,导致一些痛点性需求没有被激发释放,用户需求难以被当下空间智能化系统完全满足。智能家居应依据用户实际场景需求,围绕安全、健康、娱乐等方向,重塑产品形态,既做到“智能”,也要做到“居家”,为用户带来更加人性化的体验。
【智能家居打开下沉市场】
天猫等平台前日发布了《2020下沉市场智能家居消费洞察》,指出三线城市以下的中国家庭正在加速“智能进化”,下沉市场(三线以下的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已超越一二线城市,成为智能家居的主力消费市场。依托互联网和高效的物流系统,智能家居产品不再只是一二线城市居民的专属。
根据《2020下沉市场智能家居消费洞察》显示,50%以上的天猫精灵智能家居使用者在三到六线城市,其中六线城市用户增速最快,四线城市销量、销售额增长最快,下沉市场正在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的新蓝海。同时,根据天猫平台数据显示,智能开关、智能落地灯、智能电蒸箱等价格在50元到300元之间的小家电,在下沉市场年销量同比增速均超过300%,也侧面佐证着这一现象。
从简单的实用主义,到实用、美观与提高生活质量兼具,既反映用户消费观的转变,也表现人们在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时的态度。根据天猫数据显示,2020年下沉市场的青年男人最热衷购买智能空调,女人们则偏爱智能洗衣机、智能洗碗机。下沉市场的用户,生活节奏普遍较慢,追求方便、省力和健康舒适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升级】
4月8日,华为全屋智能及智慧屏旗舰新品发布会如期举行,得到广泛关注。基于家庭的“云管端边芯”的技术融合,华为全屋智能以“一机两网”攻克三大难题,实现稳定、高效、丰富的全屋智能用户体验,向智能家居和地产行业进行赋能,驱动行业进行新一轮的升级革新。
天眼查专业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我国智能家居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快速增长,年度注册增速维持在20%以上。目前有近16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家装”,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智能家居相关企业。超8成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其中,2019年新增相关企业数量最多,有近4万家,年增速达到37%。其次是2020年,新增3.1万家相关企业。
相关企业的增多,在竞争与发展中推动智能家居产品的开发与升级,但同时也出现了各品牌各自为战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设备厂商之间并没有开放协议,导致产品之间彼此孤立、无法互通,难以形成真正的智能家居,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如何解决产品兼容性差的情况,相信会成为未来智能家居行业的重要课题。
根据《2020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自2016年以来,随着产品成熟度的落地,以及智能安防与智能家电市场的崛起,智能家居增长幅度开始稳定,每年保持在20%左右。中国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消费国,占据全球50%-60%的智能家居市场消费份额,利润占据全球20%-30%的市场份额。
如今,智能家居市场一片大好,受众群体日渐增长,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多数消费者选择购买智能家居单品,无法带来整体的智能体验;智能家居产品大多还停留在控制智能阶段,将人的需求与设备进行绑定,不具备思考能力,无法做到真正的“智能化”;一些设备收集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等。
传递情感、服务生活,是当前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行业应以系统化、集成式的方式服务用户,由智能家居演变为全屋智能;同时继续完善智能互联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等,提升智能家居产品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让产品也能感受到用户的情绪、需求,从而带来更加人性化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