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根据国际能源研究中心报告,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的碳排量达到了全部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比重达51.3%,其中建筑物运营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其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60%以上。
占全国居住总面积60%、建筑面积高达230亿平方米的乡村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针对目前乡村建筑节能减排改造现状及前景,本报近期采访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包立秋。
整村改造后的沙岭新村姚娜/供图
乡村建筑节能改造有优势
问:请您谈谈乡村地区建筑的现状。
包立秋:在乡村,绝大多数农房为非节能建筑,且很多建筑使用的采暖形式为低效率采暖设备,能源消耗较大。目前的乡村住宅主要是单层或二层单体建筑,外墙围护结构、外门窗用材的保温和气密性很差。
随着乡村百姓收入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供暖、制冷、除湿和净化通风的需求越来越高。做好乡村建筑节能减排的改造对“双碳”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在乡村地区进行节能改造有什么优势?
包立秋:结合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成为重点,农房改造势在必行。农房大部分是低矮层建筑,有充足的屋顶和院落空间可利用,通过安装光伏,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乡村首先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
只是在用能上改用清洁能源是远远不够的,要打造低碳建筑甚至是产能房即将农房改造成低能耗建筑,实现建筑能耗由建筑自身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屋顶光伏发电的余量可为村镇的生产、生活、交通、通信等提供充足能源保障。全力打造“以人为本、绿色共享、职住融合、宜居宜养”的低碳美丽乡村。
超低能耗建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问:请您结合案例讲讲超低能耗建筑如何助力打造低碳美丽乡村?
包立秋:要想在乡村地区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负碳,首先要将房屋改造成超低能耗建筑。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沙岭新村,是整村建设的超低能耗农宅示范项目。该项目2016年开始进行超低能耗工程改造,2017年竣工入住。全村总建筑面积约7200㎡,每户近200㎡的建筑面积,每两户一个联排建筑。建筑外形是徽派风格,有排水天沟和码头墙等复杂造型。
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填充墙采用页岩砖砌筑。该项目的坡屋面采用100mm石墨聚苯板+15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200mm厚石墨聚苯板;平屋面采用15mm厚挤塑聚苯板+40mm厚HVIP真空绝热板+15mm厚挤塑聚苯板+15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地面采用素土夯实+100mm厚C15混凝土垫层+250mm厚挤塑聚苯板;外墙采用240mm厚页岩砖+250mm厚石墨聚苯板,防火隔离带采用250mm厚岩棉;二层南向外墙采用240mm厚页岩砖+40mm厚HVIP真空绝热板,高于室外地坪300mm以下外墙保温采用25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板延伸至-1.00m处);门窗采用铝包聚氨酯型材、聚酯合金无钢衬型材和三玻双Low-E两腔充氩气全钢化玻璃,整窗传热系数K值在0.9以下,整门在1.0以下。
排水天沟、阳台、上下水等做了相应的保温、防水、断桥和隔气处理,构件管线、套管、通风管道、电线套管等穿透建筑气密层的孔洞部位进行气密性封堵。
建筑客厅采用南北向外窗设计,在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建筑体形系数、各朝向窗墙面积比及室内空间布局满足自然通风和有利于冬季日照得热的设计要求。为保证特殊气候环境下的室内通风换气,安装新风系统,机组新风量最大为450m3/h,机组设置全热交换芯,全热热回收效率达到85%。
采用燃气壁挂炉作为建筑采暖热源,采暖末端采用地板辐射供暖;安装燃气容积式热水器作为生活热水热源;利用分体式空调进行冷热源补充。因为沙岭新村改造较早,现在可以用更清洁、更适宜的能源方式作为冷热源的补充。
项目还有很多细节的技术标准就不一一列举了。经测算,沙岭新村的建筑节能率为91%,与节能75%居住建筑相比,每年建筑运行(采暖、制冷、通风)可节约标煤约3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6吨。
改造工程适应当前“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建设要求和乡村居住建筑节能发展的要求,提升了乡村居住建筑质量和使用寿命。整村改造完成近五年,现在居住感觉仍然舒适,冬季室内温度维持在20℃以上,在夏季一般情况下也能维持在26℃的适宜温度,供热供冷系统只是一个需求补充配置。
问:您对建设低碳美丽乡村有怎样的期许?
包立秋:发展低碳美丽乡村,需要标准引领、政策扶持和行业的领跑者。希望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到75%的节能率,有条件的地区和政府改造项目尽量制定实施80%节能率或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同时建立和完善乡村建筑管理体系,确保节能标准的落实;在全国各地设立低碳村镇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全面贯彻落实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以适应低碳村镇建设发展需要。
很多建筑业企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为了适应发展形势需要,纷纷宣传、研发、生产建筑节能产品,如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低碳村镇一定会快速建设和发展起来。
为了“双碳”目标,为了美好生活,为了那一片蓝天,为了我们的美丽乡村,乡村建筑节能减排改造势在必行。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9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