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福建省木门窗商会首届会员大会在福州市美伦·华美达大饭店隆重举行,嘉华建材(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吉当选为首届福建省木门窗商会会长。这个十年前的一名打工仔到自己购地建厂,到收购老东家,再到当选为福建省木门窗商会会长,完成了其人生的“三级跳”。
陈金吉坦言:成功在于把握时机、借势发力,外加自己对时局的精准判断。
借势老东家,跑马圈地
十多年前,马来西亚知名华商黄衍说在福建南安县官桥镇创立嘉华(福建)集团,年仅23岁的陈金吉成为嘉华的一名普通员工。经过四年的虚心学习,陈金吉迅速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他不仅掌握了木门窗制作的技术,更学会了一套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为日后走出去单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90年代末期,陈金吉决定创业,他在嘉华对面租下小厂房,通过加工一些小订单完成自己的原始资金积累;2001年,陈金吉在嘉华附近买了块近40亩的地,盖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工厂,起名叫“嘉森”。陈金吉毫不忌讳地表示,创业初期确实是借助了嘉华在业界的影响,沾了老东家的光。
靠着娴熟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将质量管理视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嘉森发展得很快。2005年,陈金吉再次购买了250亩土地,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嘉森成为当地闻名的木门窗生产企业。2006年,陈金吉再次发力,一举收购了老东家,此举成为当年业界最轰动的新闻事件。如今的陈金吉,不仅在木门窗行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更是相继在厦门、泉州、龙岩涉足房地产业,并开始试水创投行业。
审时度势调方向
2008年底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内不少企业都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以产品出口为主要模式的企业,由于国外市场的萎缩,生产订单直线下滑,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NextPage]
然而,同样处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嘉华建材,订单依然纷至沓来,工厂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在同行纷纷压缩成本,开源节流时,陈金吉一举在长江以南的一二线城市布局50多家专卖店,发展势头良好。
陈金吉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他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学财务出身的他,早在2007年通过对汇率走向的判断,认为出口将面临不利。于是,专注做出口的陈金吉就开始着手规划国内市场,而这时国内房地产市场正一路走高,为木门窗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美国客商提供的美国房地产市场遇冷的信息,更加坚定陈金吉进行资源重新整合,转变市场发展方向的决心。
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嘉华”、“富友”的品牌影响力,国内众多实力雄厚的经销商纷纷与嘉华合作,成为其代理商。此时的陈金吉并不满足与代理商的合作,将目光瞄准了国内家居流通业的巨头,与他们合作投资专卖店,并通过工程示范带动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以往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品牌求变革
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国内木门窗行业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国内木门窗企业开始思索如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陈金吉无疑再次走到行业的前列,不拘一格求人才,以此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去“家族化”来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以往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只要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都委以重任,并给他们权力。陈金吉坦言,企业的去家族化改革,让不少的亲戚丢掉了饭碗,他本人也承担了不少压力,到2008年改革完成之后,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四位亲戚退出高管岗位,公司也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谈到木门窗行业的现状与发展,陈金吉认为,虽然国内木门窗企业数量比较多,但真正的大品牌寥寥无几,这与企业不重视品牌形象有关,现在已不是“黄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了,酒香还须勤吆喝。企业一定要多与媒体合作,加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