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企业界的领袖人物碰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不是资本,而是管理
大牛市让几亿中国人痴迷癫狂,也让中国企业界陷入荒诞。不止一位企业家向我感叹,做了十几年实业赚的钱,竟然还不如去年一年做投资赚的钱多!以前做实业那么难,现在赚资本钱这么容易,要不要辛苦地坚守?
在这个空前繁荣的资本时期,那些著名的实业领袖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10月底,柳传志、王石、牛根生以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其他理事,一起去青岛海尔集团拜访了张瑞敏。这几位企业界的领袖人物碰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不是资本,而是管理,是实业之道。这一趟,可以说是一次中国企业界顶尖人士的“管理之旅”。
柳总是实业家中的投资家,他前几年搭建的两个投资平台已分别成为本土VC和PE中的佼佼者。但是,眼下最让他牵挂的,还是收购了IBM的联想集团如何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大公司。在前几天为《中国企业家》本期封面故事接受采访时,他对联想集团的“首战告捷”的成果谈的不多,却一再强调未来文化融合和团队成长的艰巨性:如果联想集团国际化步子顺利些,元庆的白头发就会长得慢些,自己的高尔夫会打得更好些。
王石刚刚给万科换了标,就在换标会前,他的一次无氧登山,没能成功登顶。这次挫折给他一大警醒:做企业如登山,爬到高处就会缺氧。房地产市场目前是很好,但未来会不会突然陷入低谷?万科现在在高速攀登1000亿销售额,会不会有人才瓶颈、企业文化支撑不支撑、社会对地产行业集中度提高会不会反应过度?在海尔,他向张瑞敏讲了自己提出的“向制造业学习”的想法。
牛根生的蒙牛和万科一样,是机构投资者眼中的明星。但他也有缺氧感:乳业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3年间出现了200亿销售额的巨头,这个趋势还会加快。企业大了,流程再造就成了大问题,所以非常希望学习“海尔3年前的东西”。来海尔前,他刚刚带领蒙牛高层团队十几人去日本考察了11天,拜访了丰田、本田、朝日、花王等大企业,“晚上回宾馆,一想起人家管理的精细程度,就睡不着觉”。
东道主张瑞敏呢?谈的更是管理。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挑战,是张瑞敏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台风来了,猪都会飞”,我们过去这30年的成功,到底是靠中国机遇还是靠自己管理的真功夫?过去的企业文化和流程是不是已经制约了未来的发展?中国企业,根本上看,还是游击队,海尔不过是“大游击队”。未来的企业,只有两类:全球化的控制型企业,以及为它们打工的企业,其它的企业都可能被淘汰。什么样的管理流程和文化才能支撑起国际化大企业?
股神巴菲特10月到中国访问,说自己在全球寻求购买大企业,但他怀疑在中国能否找到好的目标。上一次他买的股票是中石油,那是垄断的资源性央企,靠的主要不是管理;竞争领域的中国大企业,要进入巴菲特这样的国际投资者的视野,最后只能靠管理。
资本是水,企业是舟。做企业做实业的人,在资本面前应该保持一份冷静,一份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