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权益日,聚焦行业“潜规则”,揪出隐蔽猫腻!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把握这项权利。与居家安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居行业,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地”。在装修中形形色色的消费黑幕和潜规则,哪些是你应该留意的,不幸遇见时又该如何应对的?
建材市场猫腻、问题一大筐
装修耗钱还不省心 饱受装修噪音折磨快崩溃
案例:吴小姐这段时间快要崩溃了,在家办公的她每天的工作量很繁重,而且晚上经常要熬夜赶稿,可是却日日饱受噪音的折磨。而隔壁的邻居家中正在装修,每天的装修噪音非常大,她想要在白天补个小觉都不可能,吴小姐不知道装修公司这样做是否符合规定,也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办。
记者点评:目前对于家居装修施工时间,国家建委和行业办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是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文明施工和夜间现场施工时间做了相关规范。根据建委相关标准,家装工程不能在周六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高考期间和“两会”期间进行。在工作日,工作时间一般为早上8:00~11:00,下午为14:00~17:00,最晚可以延迟到18:00,夜间不能施工。
消费者遇到装修工程噪音困扰,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施工,可以找工程队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家装公司投诉。一般来说,家装公司都会接受投诉,督促改正。如果消费者由于工作性质或其他原因,避免不了白日在家休息,可以与施工公司友好协商要求精神赔偿。目前行业中也有这样的做法,可以一次性赔付或按日赔付。当然,这也需要消费者自主决定,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优惠套餐”办下来 装修停工走人
案例:李先生的房子交房不久,选择了市面上最流行的家装套餐进行装修,原本以为套餐省钱又省心,没想到装修工程刚做到一半,项目负责人以预算价格低、材料价格上涨为由,要求增加工程款,随后又声称水电改造工程并没有包含在套餐之内,需要额外缴纳费用。此外,套餐中标配的厨卫用品、家装建材地板、抽油烟机,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质量不尽如人意。李先生拒绝缴纳多余部分工程款,结果家装公司就擅自撤走工人,导致装修停工。
记者点评:消费者要理性地选择有资质、市场信誉良好的装修公司。同时,需了解套餐的各项内容,交纳定金要谨慎,谨防装修公司以消费者违约为由拒不退还定金。在确定装修方案时要明确方案内容,看清合同中各个项目是否在套餐内,特别是要注意套餐内产品和套餐外产品的差别以及个性化需要所产生的额外费用。
龙头漏水淹没邻居
案例:夏女士自家装修卫浴时,前往洁具店花四百元买了一个淋浴水龙头,让施工工人帮忙装上,谁料经装修工安装后龙头漏水,导致自家及楼下住户进水,估计损失五万多元。夏女士与店家协商多次无果,于是求助工商部门。工商所人员介入此事后,商家说是装修问题,并提供了合格检验报告,但检测报告上的产品,与漏水产品不是同一批次的,不能证明厂家没责任。因无法断定是商品问题,或是装修问题。经多次调解,厂家代表、洁具店和装修方共同赔偿夏女士近三万元补偿。
记者点评:商品房、建材及装修服务投诉涉案金额较大,易对消费者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相关合同条款模糊且不平等,消费者应当仔细耐心阅读合同,尤其是涉及定金、购房款项、房屋交付、违约责任的条款要特别留心。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及时与商家交涉,如未达成一致意见,应搜集证据向相关部门申诉或投诉,以期让厂家、商家和装修方共同赔偿损失。
新装房空气质量不合格
案例:宋女士买下了一套精装房,刚拿到新房钥匙,她就被屋内浓烈的刺鼻气味熏了出来。当时宋女士有孕在身,她委托环境质量检测中心进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显示,该房屋4处的室内空气中的甲醛、TVOC、二甲苯的浓度均超过标准限量值,显示为“不合格”。宋女士买房时被告知是每平方米装修成本5000元,所有材料都用高级的,谁料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却不达标。
记者点评: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精装修”的法律法规,因此从法律角度而言,“精装修”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再者,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的装修部分通常是以合同附件的形式附在合同后面,业主在签订合同时容易忽略对材质的约定。即使有的合同对材质进行了约定,也让业主感觉用的都是好材质,但实际的表述仍是含糊不清。因此,对于精装房承诺的装修成本,提醒购房者不要轻易上当。目前已有部分刚购买精装房的业主与开发商协商,要求监理单位对房屋进行实时监测,为了有效治理这一行业乱象,引入第三方监理或将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