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刮起的财务核查风暴,扰乱了中国建材(03323.HK)回归A股的步伐。
证监会4月3日公布的拟IPO企业名单显示,在最近的一周内,“中止审查”的企业由前一周的6家猛增103家,而央企中国建材赫然在列。
记者通过中国建材董秘局人员了解到,中国建材是主动申请中止审查。“公司有400多家企业,太多了,来不及提交自查报告,所以申请了延期。”
近年来,中国建材靠狂飙突进式的收购成为水泥业产能最大的公司之一,现在,庞大的子公司群成为其回归A股的绊脚石。在完成400多家下属企业的自查之外,中国建材面对的更棘手的问题是其大量收购形成的商誉减值隐患,以及正日益凸显的财务风险。
收购致商誉翻倍
去年年底,证监会对IPO在审的企业发起了财务专项检查,规定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在今年3月31日之前提交自查报告,在此基础上组织第二阶段的抽查。5月31日前,包括中国建材在内的109家企业要递交自查报告。
2012年,中国建材收购了224家附属公司,在大大小小的收购中,其于交易中购入的净资产为128亿元,而溢价收购所产生的商誉则达到了161亿元,总代价为282亿元。
对于这种高溢价收购,中国建材表示,这些商誉主要来自预期的收入增长及未来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以及整合公司水泥及混凝土业务后产生的协同效应。
2012全年,中国建材的商誉已经从2011年的149亿元翻倍至310亿元。但中国建材的高管认为这并非问题:“拉法基商誉1000亿,超过资产30%。”——在中金公司的投资者见面会纪要中,中国建材总裁曹江林这样解释其商誉问题。
尽管中国建材的商誉仅占到总资产的13%,但却占到了净资产的七成以上。
国泰君安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建材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达到344.23亿元,同比升102%,超过了公司股本。
在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拥有122亿欧元商誉的拉法基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第二季度计提了2.85亿欧元和2亿欧元的商誉减值。但同样面对2012年国内“水深火热”的水泥市场,“行业结构调整和兼并整合都遇到一些问题”的中国建材的商誉减值为0。
“商誉减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只有确认公司亏损,才不得不计提减值准备,进而冲减其利润。”一名会计师对记者说。
债务持续攀升
去年,中国建材原预计资本开支250亿元,实际达到360亿元,高出部分全用在水泥和混凝土收购上。
大量收购伴随着中国建材资产负债率的高企。截至2012年底,中国建材的负债总额为2023亿元,资产负债率82%。
高企的负债伴随的是攀升的财务费用。2012年,中国建材的全年财务费用达到65亿元,同比上升68.6%。“风险点是财务费用,(今年)比去年还会继续上升。”中国建材的高管曾表示。
而身负千亿短债的中国建材,仍要在近两年内继续代价高昂的收购之路。
“总的来说,资本支出的方向是不变的,还是要做西南,做下去,再花一年多一点,到2014年年初完成西南水泥的布局。”上述中金公司纪要中指出,中国建材最初的计划是,西南水泥到2014年底完成。但是考虑到市场变化和收购成本的变化,计划提前至2013年初完成。不过,这种过大的资本支出直接导致了上升过快的资产负债率。于是,中国建材计划再缓一年,到2014年年初完成西南水泥1.5亿吨产能的布局。
2013年,中国建材预计的资本开支约为200亿元,其中收购带来的应付股权款为120亿。
“银行借款完全没有问题,630亿授信和随时可发的公司债。”曹江林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