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近年来,国家关于鼓励支持绿色节能建筑的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实属罕见。2012年年底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张峰表示,我国大规模推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时机已经成熟,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建立、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奠定、技术支撑已经日臻完善。
保障性住房2014年“变绿”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国总共审定了353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涉及建筑2647栋、3488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审定241项,共1950栋建筑、2505万平方米,超过了前3年的总和,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93%、260%和246%。而“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投入5万亿元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而发展绿色建筑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并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外墙保温节能等产业发展。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与房地产业处相关领导表示,为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应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现设计的标准化、实现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实现现场施工的装配化、实现土建装修的一体化。
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号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我国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将在新增建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意见》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绿标”体系日渐完善
根据评价标准中的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国家标准方面,住建部正在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更为细化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已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报批,针对绿色医院、商店的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启动编制。除此以外,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陆续颁布,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市依照国家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颁布实施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标准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的管理制度也已经基本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浙江、深圳、江苏、河北、厦门、青岛、山东、宁夏等地也相继出台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
节能保温行业借“绿”发力
面对绿色建筑的“降耗”要求,建筑节能又当从何处着手呢?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建设节能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相当一段发展时期内,建筑行业的能耗仍然占据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各行业之首,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建筑保温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外墙保温是节能减排和建筑领域的重要环节,建筑能耗中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外保温及相关系统,在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外墙保温的节能数字极其可观。
外墙保温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把导热系数较低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而保温隔热材料与制品是影响建筑节能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建筑保温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技术构造多样、产品需求量巨大的一个产业,在节能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我国所执行的建筑节能标准相对于欧美等发展国家来讲,仍然较低,未来我国的建筑还要向更高的节能目标发展。欧盟近来提出3个“20%”的目标,即:降低能耗2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到2020年实现占终端能源的20%;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20%。这种零能耗和近零能耗也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
面对更高的节能目标,我国的外保温行业必然遭遇新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离不开各种节能新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产品的支撑。在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节能材料日新月异、建筑智能化管理取得发展的同时,新的能源方式也将更广泛应用到外保温行业,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