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去30年跨国玻璃公司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玻璃行业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外玻璃生产技术和设备供应商、玻璃产品生产商纷纷进入中国,给中国玻璃行业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玻璃行业的快速发展。 英国皮尔金顿公司掌握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发明专利。在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上海耀华玻璃厂与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在上海成立平板玻璃制造业的第一个合资公司 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YP),这家当时国内最大的中英合资企业引进了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SYP主要业务覆盖浮法玻璃、建筑加工玻璃和汽车玻璃三大领域。截至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52亿元,销售收入达22.9亿元。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在上海、天津、长春、武汉、桂林、常熟等地建设深加工玻璃生产厂,如今,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在华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外资企业。与此同时,美国PPG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也在广东深圳建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玻璃行业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步伐加快。旭硝子、圣戈班、PPG和板硝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中国设立浮法玻璃和深加工玻璃生产厂。如今,世界所有跨国玻璃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10余条,其他>其他>其他外资投资浮法玻璃生产线10余条,国内自行投资建设约15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国成为世界玻璃生产三大基地之一。 与此同时,以美国泰克曼工程公司、芬兰Tamglass、奥地利Lisec、瑞士Bystronic、意大利巴伐朗尼等为代表的国外专业供应商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带到中国,如今,大多数世界知名玻璃装备企业均在华建厂。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玻璃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玻璃机械行业从小到大,成就了洛阳北玻、中山富山、济南德佳等本土知名企业,国产钢化玻璃设备、玻璃冷加工设备等从完全依赖进口转变为实现大量出口,我国快速成长为继意大利、德国之后世界最大的玻璃机械生产国和出口国。 我国玻璃工业存在的差距及发展趋势 我国玻璃工业虽然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有了长足发展,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完善提高,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发展不平衡,周期性波动大,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平板玻璃能耗偏高,平均单耗为7800千焦/千克玻璃液,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以上。浮法规模偏小。平均为480吨/日,与国外相差约200吨/日。目前尚有几千万重量箱落后生产能力。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硅质原料的选矿回收率偏低,仅为65%~80%,综合利用水平低。按目前平板玻璃产量计算,每年消耗硅质原料约2000余万吨,无效排放达500万吨以上。 在环境污染方面,玻璃生产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废弃物排放,每年排放二氧化硫约20万吨、烟尘约2万吨、氮氧化物约18万吨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优质浮法和深加工率偏低,节能玻璃使用率偏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过剩,但同时存在结构性缺口,一些电子玻璃、汽车玻璃、高档建筑玻璃等还需进口;优质浮法比率偏低,仅为28%;玻璃深加工率仅为3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65%~85%。加工后的增值率我国仅为原片2.5倍,发达国家为5倍,因此在深加工率和加工深度上均有较大差距。 节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低,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不足10%。而欧美基本普及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占全部中空玻璃的比例超过50%。 三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玻璃行业虽然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相当分散,浮法玻璃企业就有50多家,平均规模只有年产600余万重量箱。全国只有一家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规模在1000万重量箱以上的企业只有11家,行业呈分散竞争状态。而国际上,玻璃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和集中度都很高。4大跨国公司集中了世界平板玻璃总量的41%和优质浮法玻璃的62%。我国企业在生产规模和竞争实力上均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能增长不平衡,周期性波动大。一是玻璃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依存度大;二是玻璃生产连续性强,一经投产要连续运行6至8年才停窑冷修,中间不宜停产或压产;三是企业分散,时有无序竞争,导致市场对产能过剩敏感度高,价格波动大。 五是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当前,玻璃企业分散,产品档次和质量良莠不齐。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竞相压价,"规范开放、竞争有序"的玻璃市场远未形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玻璃行业当前的运行质量,也不利于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玻璃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才是玻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