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笔者认为2009年水泥市场有望出现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应略过剩的局面。具体情况还需看国家基建工程的开工进度、落后产能的淘汰进度及房地产行业的回落幅度。由于全国发展不均衡,预计局部地区的短缺及局部地区的过剩将同时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若计划投资均落实,2009年底全国可能实际新增水泥产能1.7亿吨,将对2010年的水泥市场产生一定的压力。 2、玻璃行业:新增产能增长过快将制约玻璃行业景气的回升 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电子信息和其他>其他>其他新兴工业中,其中建筑玻璃占平板玻璃的70%以上。全球经济的下滑,导致玻璃的下游产业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房地产是玻璃的主要下游行业,其低迷又导致家居、家具及家电等产业对玻璃需求的减少。而本次4万亿投资对房地产业的景气提升并无明显作用,且我国新增玻璃产能的过快增长,也加剧了玻璃行业的景气下滑。目前浮法玻璃产能严重过剩,供求矛盾尤为突出,多数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 有关信息显示:自2003年开始,我国平板玻璃的产能出现快速增长;其中2004年至2006年间,全国平板玻璃行业增加了1.93亿重量箱的产量。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78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总产量达5.32亿重量箱;而2008年上半年全国新增8条线,新增产能3158万重量箱,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至此,全国共有18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而在建的23条生产线将新增玻璃产能5800多万重量箱;外,还有19条拟建玻璃生产线。这导致玻璃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企业利润率明显下降。产能过度增长,有可能将使玻璃行业再次陷入"价格提升--产能扩大--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产量缩小--价格提升"的怪圈。 当然,国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也将直接增加对玻璃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可缓解玻璃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我们认为,玻璃行业的供应过剩局面依然会继续,4万亿投资规模对浮法玻璃行业的景气影响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安居工程及机场等大型设施的兴建,将增加对LOW-E等节能玻璃的需求,由于节能玻璃市场的过剩情况明显好于浮法玻璃市场,政策的拉动效应可能会有一定体现。 行业风险因素分析 1、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幅度将直接影响建材产品的需求 业内对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已多数达成共识,但对于下滑的幅度,则分歧较大:乐观者认为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速不会明显下滑,少数乐观者甚至认为2009年房地产投资可能出现小幅增长,幅度可能在10%之内;悲观者则认为2009年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幅度在50%以上。考虑到国家加快保障型住房建设等因素,笔者倾向认为2009年的房地产开工面积或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能会有所下滑,下滑幅度可能在0-20%之间。 由于房地产市场占水泥产品需求的1/4,占玻璃产品需求的2/3以上,因此,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幅度,将直接影响建材产品需求的情况。房地产行业的回落,对2009年甚至2010年的建材行业发展,将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2、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和执行进度,将直接影响建材产品的需求及售价,从而影响建材行业的经济效益。 3、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境况下,2009年我国其他社会投资能否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也将对建材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4、全球经济放缓将导致建材产品的出口需求增长受阻,也将一定程度影响建材行业的发展。 5、新增产能的过快增长将对建材行业运行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建材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建材工业的相关绩效评价指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见,建材上市公司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建材行业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的行业代表性,但代表性并不强。 估值及投资评级 1、建材板块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已处于相对低位 2、投资建议 相比而言,在建材行业中,国家扩大内需的利好政策对水泥行业的景气提升幅度最明显,但其最好效果可能仅为维持水泥市场的供略小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水泥行业的景气下滑态势2009年将得到遏制,但能否回复到景气上升通道,还需看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投资力度、落后水泥产能的淘汰力度及房地产业的下滑幅度。鉴于上述原因并考虑到建材行业2010年的不确定较大,维持对建材行业(包括水泥行业)的中性投资评级,对其中明显受益于政策拉动的优质公司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4万亿投资规模只是个概数,其影响更多是提振大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信心。由于政策利好的体现可能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建议投资者保持客观理性,不要盲目高位追涨,可逢低增持已超跌的优质建材股。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