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不痛下决心转型,哪有沙河玻璃的今天
今年的玻璃市场出现了罕见的现象:淡季不淡。由于玻璃需求主要来自房地产,北方冬季不利于地产开工,玻璃往往出现需求淡季。
这种经济现象引起了曲斌的注意。令他感到诧异的是,由于深加工和高端玻璃占比越来越大且供需两旺,消化了大量原片玻璃,淡季因而不淡。
关于转型升级,沙河市工信局副局长黄建军则讲述了另一件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沙河曾到省内一家大型玻璃企业学习,并提出希望对方在沙河建分厂,没想到吃了“闭门羹”。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年,这家企业主动要求在沙河建厂,却被沙河婉拒了。短短几年,早已时过境迁。沙河玻璃不断转型越调越强,而这家企业却仍沿袭着原来的发展路子,其投资规模和装备水平已远远达不到沙河要求。
如今,坐在安静的办公室谈起过去的得失,黄建军唏嘘不已:“今昔一正一反两件事情表明,转型具有神奇的魔力,能让强弱角色互换。即使是大企业,不思进取也会没落。如果当初不痛下决心转型,哪有沙河玻璃的今天?”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沙河玻璃产业曾站在刀尖上起舞。当时,该市年产量达到2000万重量箱,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玻璃生产销售集散地。彼时盛行的“小平拉”工艺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国家准备将其整体砍掉。沙河被迫将工艺升级为较为先进的格法工艺才逃过一劫。
2008年后,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市场压力和环保政策双手扼颈。这反而促成沙河玻璃一个新时代的降临:很多企业以此为契机,将格法工艺升级为更先进的浮法工艺,玻璃行业整体实现了转型升级。2010年,沙河30条浮法生产线,产能占到了全市玻璃总产量的九成以上。
如今,沙河玻璃年生产规模1.5亿吨,约占全国总量17%以上。根据沙河经济开发区提供的一组数据:原片玻璃生产企业已由原来的176家减少到30多家,而深加工和高端企业激增至目前的420余家,结构愈加合理。去年原片玻璃产值为110亿元,高端玻璃等产值达到180亿元,行业年产值比上年增加30亿元。
转型不是“过去时”,而永远是“进行时”。曲斌表示,今年,沙河还将继续淘汰610万重量箱的落后产能。未来,会把低端原片玻璃与“深加工玻璃+高端玻璃”比例调整为1∶1的理想状态,能“吃”掉全部自产的原片玻璃,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