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亚太的生产核心,从周边国家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也向周边国家出口中间产品。根据TPP原产地原则,如果一个成员国生产的产品中包含非成员国的中间产品,则这些中间产品所体现的价值不能享受成员国内部的优惠关税。
TPP形成之后,原产地原则将导致这些国家减少甚至停止从中国进口这些中间产品。美国将成为原料及初级产品的出口地和最终消费者,日、韩提供技术及关键制造环节,封闭的经济循环圈也能最大限度的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TPP已经不是一项新的区域贸易规则,而是一个伴随着阴谋和价值观斗争的新武器。中国也在做着准备:加快落实与本地区一些国家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RCEP)”,并推出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尝试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美国期待TPP于年内完成,TPP一旦成型,必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压迫人民币贬值;中国在与时间赛跑,争取早日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而使人民币尽快国际化。
竞争刚刚开始,输赢还看未来
欧洲“病人”
6月30日,希腊未能按期偿还IMF的15亿欧元贷款,成为IMF史上首个违约的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已将希腊推向金融崩溃和潜在退出欧元区的边缘。
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将造成欧盟的系统性风险,欧元震荡的影响将大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化经济危机。全球资金风险偏好转移、避险情绪回潮等已经传导至全球股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股市最近纷纷下跌。
希腊债务违约,将造成欧洲银行业在短期出现明显的资本金缺口,海外资金回抽可能产生连带效应,造成全球银行业“紧缩”。由于欧美资金回流,亚太国家货币除中国外均出现大幅下跌,外部融资环境持续恶化,金融危机有进一步向亚太传导的可能。
欧盟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果希腊债务问题拖累欧盟经济,欧盟将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美国正在试图与欧盟建立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TTIP涉及的议题更为广泛,包括服务贸易、政府采购、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业等方面。
对欧盟来说,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不存在选边策略,欧盟期待中美资金共同应对可能再次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但是,TTIP一旦谈判达成,美欧将会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制定新的准入规则,这无疑提高了中国企业进入美欧市场的“门槛”。
事实上,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91万亿美元),欧盟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2年欧盟27国GDP总量15.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5.079万亿美元),中国与欧盟完全可以独立打造自己的经济生态圈,即中国提供高端制造,欧洲提供技术与设计。这个生态圈一旦形成,完全可以与TPP并立。就此着眼,中欧关系正在站在新起点上,前途光明。
此外,中国还可以将外贸总量影响转化为外贸规则影响力,启动与欧洲、美国等经济圈中的某些国家的经贸协定谈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如此,才能避免中国再次被孤立和边缘化的危险。
关注微信平台
免费获取采购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