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间紧张,直入主题,今天在谈云计算转型,但是非常有必要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也是请几位嘉宾花简短的时间介绍一下现在在用的IT系统历史情况,什么时候上线的,完成一些什么样的功能。
王继业: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来自国家电网公司,刚才主持人讲,我们一个特点是块头比较大,国家电网公司现有员工超过一百五十万人,十一五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信息系统,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这套系统全部上线,目前为止这套系统已经实现了各级单位的全覆盖,各个业务的全覆盖,以及全部员工的全覆盖。那么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现在在乡村供电所,在一个农村的供电所,使用的系统是我们统一一体化建设的系统,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整个企业的信息化。
何瑜:我是来自海关总署,海关的信息化起步比较早,最早的应用是在1978年,后来在1988年我们建成了系统,就是我们的通关系统,当时叫报关自动化系统。现在的信息化系统,我觉得已经覆盖到海关的各个领域,现在来之前我看了一下,我们北京总署信息中心运行的应用项目有376个,应该是各领域进行了完整覆盖。
耿向东:我来自中国联通,负责企业的IT系统和自主研发,中国运营商的IT系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因为最大的用户在中国,最多的用户需求在中国,那么中国运营商的系统,包括中国联通在内的运营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97年开始,业界说97系统,对于联通来讲,97年到08年,基本上31个省,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一套IT系统服务用户。
08年中国正式推出3G之后,中国联通顺应互联网转型需要,建立了统一受理这样的支撑系统,同时也最早向社会推出了我们的10010网上商城,推出了我们的手机营业厅APP客户端,目前我们的10010每年交易额应该是超过八百亿,我们的手机营业厅覆盖超过一个亿的用户,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也就是中国的4G服务正式推出之后,中国联通建设了全国物理集中的一个系统,来支撑全国的用户,我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全国这个系统的上线,目前有超过八千万的用户,每个月在以一千多万用户的规模增长,这个我们也想很快它将会成为中国单体最大的一个支撑系统。
同时我们也在2013年建设了大数据平台,目前这个大数据平台也超过十五个PB的数据,我们所有用户的通话记录、上网行为以及一切轨迹,我们都会把它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不仅用于我们企业内部对于用户的精准服务,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单独策略,同时也在对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支持,比如说为我们的征信体系,为我们的假日旅游分析和资源配置等等,业提供了很多服务。
同时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核心系统集中的建设,我们在全国虚拟运营商的支撑上,也是以点对接,现在占据了超过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是IT集中带给我们的一些效果,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基本情况。
张新权:我是来自上汽集团的,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使用信息技术,其实如果追溯下来的话,有半个世纪了,制造业使用信息技术,运用于它的自己内部的日常运营有半个世纪了,汽车行业这一块大概也是十多年的时间。
这一块从全球看,整个技术系统都发展得比较成熟了,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程度,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系统的名称,什么ERP、供应链等等,对于我们上汽来说,我们整个系统或者说整个企业的运营,基本上都是在IT系统上。如果从价值来说的话,在柔性生产、数字化设计,整个供应链管理,都已经上来了。
最近几年当然随着整个企业的转型,包括向互联网转型,也有一些新的举措,大家也听到上汽汽车在这方面的新闻,比如在互联网的应用,跟阿里的合作。
刘湘明:大家都能听到,在座有很多机构,在IT上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们知道所有的变化都是源自于问题、源自于不满、源自于痛点,张总开始谈谈要进一步改进的原因是什么?
张新权:过去传统的制造业,过去的系统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或者说过去我们企业的整个业务链、价值链可以说系统是一个串联,画一张图,从研发、制造到采购,可以说是一个创新。可是现在整个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化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再是一个串联,企业的产业链边界已经是外延了,或者说你的价值链、业务链是网状的,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运作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运作了,已经是一个生态圈了。
这样你的过去的ERP、你的供应链系统、营销系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原来企业里面的IT系统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挑战,甚至于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我们曾经讨论的时候讲过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比较为人耸听,传统的IT将不复存在,在新的这么一个信息经济社会环境下。
这种挑战的话,其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耿向东:我非常同意刚才张总的观点,实际上过去我们的IT可能更多的是服务于企业内部,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战略的推出,我们很多的IT更应当开放出去,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更多地服务于我们的中小企业,服务于我们的社会,需要把我们的一些能力开放出去,所以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建设,我想这是第一个方面。
我想第二个方面,从企业内部的IT上来讲,我们其实大家都要转型,都要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去拓展我们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IT特别是传统的以IEO为代表的架构,可能不完全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适应来自于互联网突发的这种需要,适应你的一些核心内部的IT要对外开放,为更多的企业、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整个IT架构,底层架构是要发生根本的改变,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未来的系统一定会走向云化的三层架构模式,会走向这种大并发的、分布式的、实时的这样一个架构,这样的话,能够做到弹性部署,能够做到线性扩展。同时还要通过大数据提供更加智慧的能力,这是IT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实现的一个方向。
何瑜:IT界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老问题,实际上IT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这个计算模式从主机终端方式到客户服务器到云时代,我觉得在这方面应该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案,在主机终端时代,海关最核心的通关系统其实是几年做一次更新,一般来说更新周期是两年。但是现在它的更新时间已经是在三到四个月了,我们的S2000通关系统,一般一年更新三到四个版本,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
其实云时代的到来,会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云是特别强调快速开发、快速部署,而且它有一套很好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第一。
第二,IT要做业务引领,科技要做业务引领,这一点的转化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海关组织做了一个调查,未来的海关应该从能力建设,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发展,得到的结论就是要提高海关的洞察力,怎么去提高洞察力,要靠大数据,数据从哪儿来,过去海关也做数据分析、数据仓库,主要都是用海关数据,自己的数据,然后我们今年在上海新建一个大数据云中心,这里用的是阿里方案,有七百多台机器的存储,在那个上面要放海关数据,要放互联网数据,要放各部委共享数据。另外更重要的,还要放物联网的数据,我觉得这是未来大数据分析数据来源的的最主要方面,通过物联网自动采集数据。
王继业:我很同意前面几位专家的观点,我再补充一个案例,国家电网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招标平台,我们还在和招标中心同志在研究,我们过去有一个什么例子呢?有一天我们集中招标将近一万两千多个标,有三千多个厂家参加投标,总金额达到三百多个亿,结果系统发生了问题,就是在集中投标之后的开标和检力(音)过程当中,系统出现问题,导致检力(音)时间太长。下一步我们的系统架构,要由过去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向集中加分布式的架构去转化,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转变的过程。
何司长,我们知道海关在做金关工程做得非常好,而且开始和阿里云合作了,作为海关总署这样对于数据非常敏感的机构来说,跟阿里云合作最大的顾虑或者说动力是什么?
何瑜:最大的动力是明确价值。海关几个云的项目,一个是桌面云项目,我们通关系统刚才也说了,一般一年要发三个版本,因为我们是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应用,其实在版本的更新上,我觉得压力非常大的,因为一次更新要几万台的PC机都要更新,这个工作量确实很大,但是我们用了桌面云系统以后,这个更新就变得特别简单。我们就在桌面云平台就把这个东西做了,很容易、很方便地解决了系统维护的问题。
另外我刚才谈到大数据,其实大数据对于海关非常有价值的,提高海关的洞察力。我们过去其实也做了一些大数据分析,也做了一些模型设计,但是因为我们的平台扩展性处理能力不够的话,很多模型跑不出来的。另外这次跟阿里的合作,我觉得特别成功的一点就是引入了阿里的分析专家,帮我们一起设计模型,并且在阿里的大数据云上落地。其实这两个月以来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有些成果已经慢慢展示出来了。
另外第三个,我们在今年又采购了一个基础设施云,基础设施云我们的想法,我们要把老的差的系统升级,提高整个云平台系统的管理水平,从资源的分配,从系统的快速部署到弹性计算,这一块整个平台使用之后,对于我们的开发和运维管理有非常大的帮助。驱动力来说,有业务方面、技术方面,也有运维管理方面的。
大家如果是做IT做了比较长的,二十年前有经验的,其实会知道在我们第一代计算平台到第二代计算平台转换的时候,其实当时开始做的最好的是Newweb(音)公司,但是后来这家公司慢慢消失了,云其实也有这个问题,特别在Paas层面,现在最好的技术能不能持久下去,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云平台的投入这么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刘湘明:刚才何司长谈到安全性,正好王主任对于整个云的安全性也有很多的考虑,王主任对于安全性,电网怎么解决的?
王继业:云的安全性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样的情况来看,云系统上来之后,由于它共享资源,软件硬件,包括数据,那么它的安全性问题会比传统的系统架构安全性问题会更严重,所以上云的时候,必须同步考虑安全性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对于基于云中的安全,主要应该通过数据云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区分,有一些数据,公共性、开放性比较强的,对于这些数据安全防护手段相对来讲比较简单。
随着数据的私密性、重要性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安全手段也应该越来越重要,从这个过程来讲,各种各样的手段都可以使用,比如说从初期的用户认证,包括数据的加密,到后期的网络隔离,传输的加密等等,那么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那么国家电网我们是采用了比较彻底的隔离方案,既有基于外网互联网对于用户服务的内容,那么也有我们内部企业管理的内容,也有安全生产、电网运行的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我们都是通过比较强的安全隔离手段来把它隔离开,所以这样的话,就能够保证在云的基础上,我们的数据系统也相应得到安全保证,这个事情我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应该同步把它建立好。
刘湘明:耿总刚才谈到IOE的问题,电信行业是IOE的重点领域,关于去IOE您怎么看?
耿向东:我觉得这是一个可选的途径之一,很多情况下,我们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和实际业务场景决定哪些适合用IOE,哪些适合用云和分布式技术。这里有几个方面,首先看企业规模是否需要用,比如说运营商,我刚才谈到中国连通在做IT的集成化,全国几亿用户汇集到一个系统进行支撑的时候,传统IOE一定是满足不了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如果你的企业要转型,要跟互联网接轨,要做互联网+,这样的话,很多业务会开放出去,开放出去的时候,必然面对互联网业务突发的特性特征,那么这种情况下,你的弹性调度的动态扩展方式恐怕很难支撑,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模式可能成为你的瓶颈,我想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实际上是看我们的应用具不具备云化的可能,因为过去很多系统完全是紧耦合的,很多应用不具备分布式条件的,很多应用过度透支数据库能力的,大量使用数据存储过程和函数。如果应用做不到分布式,那么恐怕很难迁移到X86上面,迁移到分布式数据库上面去,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我也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能力Hold的住的,你说过去我们用IOE,也都是过去顶尖的企业和产品和解决方案,现在你说阿里玩去IOE,你说我也玩一把,很多时候你可能没那个水平,没那个能力,或者你的成本未必是低的,你的可靠性未必是强的,我觉得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去选择是否去IOE。
当然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讲,我认为更多可以直接使用云的服务,类似于中国联通也推过云,全国十二个基地可以直接使用,另外运营商致力于宽带中国互联网+的转型,我们在做提速降费,很多企业使用网络成本会快速降低,使用云服务成本快速降低,这个时候你可能只要租用这些云的服务,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当然对于大型企业来讲,那可能需要自己建设自己的私有云,这个时候就要综合评估你的业务需求到底是什么,你的应用是否可以云化,你的自己的技术和运营能力是不是足够,来Hold的住这件事情,我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三年多的技术储备,从我们目前来看,我们认为绝大部场景是可以去IOE的,可以采用这种分布式的技术和这种云计算的技术、大数据的技术,来解决具体的集成问题的。
刘湘明:我们都在谈云的好处,张总在制造业做了很多年,我特别想听听您谈一下制造业向云的转型有什么误区,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张新权:我觉得不能人云亦云,人家这样做,我也这样做,或者说上云,或者把云计算简单地看成把所有服务器都堆在一起,我觉得每个企业你对云计算使用的要求,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你是在哪个层面上,你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快速部署,还是为了通过云这个东西在一个大数据层面上获益,这个是不一样的,你首先要把自己使用云的价值诉求要搞清楚。
我们可能有这种情况,把东西都扔在一起就是一个云了,也不能说是误区,可能大家对于这个东西的理解,需求不一样、诉求不一样,理解是不一样的。
刘湘明:谢谢,今天谈了很多云计算,我觉得云计算可能是一场真正的变革,今天我们谈了很多技术的云化,之前马总也谈到,未来会带来业务的云化和数据的云化,数据的云化会给社会和文化带来真正的冲击,我们还有很多话题,留在明年继续讨论。
今天谈了很多大型企业互联网云化之道,下午继续讨论,感谢几位嘉宾精彩的发言,谢谢大家坚持到现在,谢谢!
主持人:谢谢嘉宾精彩的讨论,在新锐媒体的冲击之下,我们这些传统媒体早就是越来越不好干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像我们的云栖小镇,在这里各位一定可以更多地冲击甚至是颠覆我们原有的那些商业模式,我想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祝各位在这里梦想成真,谢谢各位。
关注微信平台
免费获取采购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