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中国的建设大潮,目前BIM(建筑信息模型)在国内的应用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认为目前阶段,多数人还是凑热闹,真正看到BIM价值并舍得投入的仍然很少,当然还有些人指望着搭便车,别人搞出来我来用。”作为“中国尊”业主代表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王伍仁直言不讳。
“中国尊”业主代表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王伍仁
业主的BIM应用探索——跨越两条鸿沟
我们面临着中国普遍存在的大现象,复杂、高端的工程设计工作被切割开,概念设计通常请外国知名事务所完成,而施工图设计由国内设计院完成。施工图深化设计交给承包商做。
我们总结开发流程有两条沟,第一条沟是外国事务所交给中国设计院产生的,第二条沟是设计院交给承包商产生的,我认为这两条沟是影响我们开发周期非常重要的原因。
面对第一条沟,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模式——设计联合体,我们把过去国外设计所和业主签的合同、施工图设计和业主签的合同合并成一个合同,叫设计联合体,并请北京院作为联合体牵头方,这样它就有权力和资格前伸到前面的概念设计过程中,BIM建模起点也就延伸到了最前端,这样应该能够更大程度发挥BIM的价值。
第二条沟的难点在于管理体系,我们至今还未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BIM的价值要大打折扣。为什么把施工图称之为施工深化设计?,设计院不能代替承包商进行设备和材料选型,设计院的图纸永远深化不到把所有材料、设备明细和尺寸全部标注在图纸上,所以设计工作的一部分要移交到承包商。第二条沟目前填充的难度在机电上,设备选型没选好,图纸永远没办法完善,建模也完成不了。所以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BIM更大的价值才可以的发挥。第二条沟要通过整个建筑管理体系来填补,在大的体系没有根本改变时,BIM发展的道路依然很长。
现实遇阻
然而,据了解,BIM在全国的应用比例并不高。
浸淫建筑业几十年的王伍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济利益谁也不能忽略,它是BIM真正应用少的根源所在。”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经济利益也一分为二: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注重短期利益的房地产商往往是把地买来,用最便宜的设计、材料、设备建成,然后推高价格获得利润,不会考虑十年、二十年后拆的问题。但BIM要考虑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要考虑几十年后的拆除等问题。只有看重长期利益的业主才会舍得花钱,因为做BIM前期投入比传统模式要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TOP50地产开发商代表也袒露了心迹:“去库存降成本是我们公司今年的首要任务,BIM应用多在于解决复杂外形的建筑,但对于我们传统建筑来说,现阶段意义并不大。因为一旦选择BIM,就意味着要重新去选择技术实力匹配的设计院、施工总包、顾问、监理等单位,前期投入的增加不言而喻。”
王伍仁以自己操盘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的“中国尊”项目为例,目前几个月承担的财务成本已超7000万元。如果到2018年底,每个月要承担的财务成本将达到1亿元。
尽管这样,但是他还是很看重BIM对未来全生命周期建造完以后的回报。在他看来,更大的回报是后90年~95年(以建筑100年寿命为例),因为那时的运营维护成本大大降低了,要算综合成本。
我们发现目前万达、万科、碧桂园等知名房企纷纷成立了自己的BIM公司(机构),不过在探索阶段的居多。
顶层设计待考
值得庆幸的是,BIM除了得到业主方的逐步认可外,在国家层面也迎来了顶层设计。
近期,为贯彻《关于印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建质[2011]67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的有关工作部署,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引发热议的是其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BIM应用要在以后很好的市场条件下推,以需求为导向,如业主做这个事,能带来什么价值,得到什么好处,而不是规定你做,最后变成不得不做,假装来做,这样都不能对BIM起到积极作用,做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表示。
作为全程采用BIM的“中国尊”项目设计联合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也坦言,做BIM是被逼出来的,BIM是解决高难度和复杂建筑问题的抓手,在当下波澜壮阔的局势下,他认为近五年,BIM的发展将从混乱走向理性,但也不能完全理想化。一个要看到BIM的价值,充分利用BIM来解决问题,既不能神化,也反对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