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住建部印发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现在,全国各地装配式建筑迅速推进,已建成数个规模化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对行业发展和企业升级起到了巨大拉动作用。
日前,就如何加快东北寒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等问题,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装配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张照辉。
记者:为什么要建设东北寒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张照辉:在东北三省发展装配式建筑,除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还要在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上,研发能适应东北三省天气和土壤情况,满足东北人民居住需求的“寒地装配式建筑”。
目前,黑龙江蓝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天集团)着力建设的寒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为基本要求,力求达到三大目的。
一是将产业基地作为推进东北三省寒地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辅助。充分利用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集中化的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蓝天集团率先完成设计施工一体化、土建装修一化、施工管理信息化等能力建设,形成了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能力,组建了装配式建筑专业化人才队伍,实现了产业转型,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具备了强大竞争力。以蓝天集团为领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吸引了关联度大、技术集约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相关生产企业,共同组建了寒地装配被动建筑企业联盟。
三是着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蓝天集团以BIM技术为牵引,以成功案例为示范,以产业联盟为土壤,提高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各环节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建筑产业化深度融合。
黑龙江蓝天寒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面贯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着转变东三省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这一中心任务,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核心,着力打造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一体化产业链。这样一个产业基地,将对东三省装配式建筑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促进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记者:东北寒地传统建筑业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升级遇到哪些瓶颈问题?
张照辉:装配式建筑是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但是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遭遇数个瓶颈。
第一,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需要更多的土地。装配式建筑要想实现产业集群,包括仓储物流园、生活配套区、行政办公区域等在内,仅用于生产、加工、装配厂房的净地面积大约需要200亩以上,规模小了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企业自身盈利。这也是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发展迟缓的最主要障碍。
第二,融资难仍是大问题。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大多数规模小,不具备足够的资产获得担保融资,同时也缺乏开发和生产的过往经营业绩,所以融资时面临诸多困难。
第三,装配式建筑投入大、成本高,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目前来看,只有少部分国企央企和产品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前瞻性提前布局且有良好信誉的民企才能介入,中小建筑企业很难参与。
第四,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技术已经不是秘密,少数中小企业依靠浅显的装配式建筑理解,无视装配式建筑的高标准高要求,盲目转型,扰乱市场。
第五,装配式集成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和验收等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作为建筑产业化的核心,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标准亟待进一步精细化、标准化与规范化。
记者:怎样加快东北地区装配式产业基地建设?
张照辉:我认为,当前装配式建筑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统筹安排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这直接影响着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普及。为改变目前东北三省散乱的装配式建筑行业现状,蓝天集团通过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方式,助力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
一是通过产业基地,凝聚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中坚力量,整合行业资源和技术,促使资源合理分配,有序占领市场;吸引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加入到产业队伍中,发挥各自在施工管理、加工制作、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细分领域的优势;在产业基地统筹计划下开展装配式建筑活动,促使企业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进行发展,而不是都投入到建立大型工厂,投入到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生产中去。
二是形成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合作秩序和服务产业链。将规划设计、钢铁、建材、安装、物流、家装、家电、智能制造、金融及与生活生产配套的服务业等几十个上下游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产业基地建设相对完整的行业产业链,重新界定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等,进一步减小装配式建筑推广阻力,甚至化阻力为助力,构建整个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三是拉动内需、带动就业、稳定区域劳动力人口结构,推动区域内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
四是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内,加快自主研发寒地装配式建筑专用设备的速度,为我国寒地装配式建筑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