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沙家浜镇玻璃模具生产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该镇一批青年农民到上海学“外国铜匠”,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模具工,不少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玻璃模具行业中技术一流的模具师。上世纪70年代,这批老工人退休回乡,在乡镇办起了十多家玻璃模具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沙家浜的玻璃模具群体越来越大。目前,各企业在自然形成的产品特色基础上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已形成鲜明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技术优势与特色产品,使沙家浜模具企业成为一块鲜亮的产业方阵。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组织协调,恶意压价与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影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国内有限的市场空间,如果大家都做内销,势必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沙家浜玻璃模具协会会长、精工模具董事长赵义元认为,这个问题靠单个的企业是难以解决的,必须由行业协会出面解决。在分析市场供求变化的基础上,协会协调几个骨干企业向外发展,并取得了自主进出口权。
目前,10多个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德国、法国、美国、比利时、捷克等国家的高端市场,并与世界顶尖和国内著名的日用玻璃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于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逐渐把精力放在外贸上,腾出国内市场给其他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国内外市场有序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
赵义元分析说,由于做外贸经常与世界高端的玻璃产品制造企业打交道,技术要求、工艺水平都以国际标准来衡量,这样又带动了做内销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内外并举、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以外带内、整体提升的良好效果,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多赢的局面。
据了解,内外并举的举措,使全镇的玻璃模具行业得到了良性的发展。现在沙家浜的玻璃模具生产,类似瑞士手表,瑞士手表家家户户都能装配,而沙家浜的玻璃模具生产,下面有数以百计的模具加工户为企业配套,中间有以做内贸为主的中小模具企业,上层有做外贸的骨干企业,玻璃模具之乡名副其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沙家浜玻璃模具企业基本都是皮带机床,手工操作,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中低档产品多。模具行业专家罗百辉认为模具精度决定企业竞争力,同样先进的模具装备才能保证模具精度,国内与国外同行最大的差距就在设备上,模具是一种高精度产品,没有好的设备,就难以达到国际水平。目前,沙家浜镇企业有300多台套数控机床、150台套三维立式铣床、100多台电脑精雕机、500多台电脑用于CAD制图设计与三维编程设计。特别是精工模具公司还以250万元引进了英国生产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枪钻车床,以89万元引进了瑞士生产的炉前分析光谱仪,还有数控三维仿铣、复合铣、数字仿真技术、电脑熔化材质金相分析系统等等,实现了全自动数控化的历史性跨越。
关注微信平台
免费获取采购商机